勞拉的失憶癥法國電影劇情片「梳理」
《白衣女人》是部精彩絕倫的偵探小說,作者柯林斯曾與狄更斯齊名。除了撲朔迷離的神秘情節,小說的敘事方式獨樹一幟。它以法庭證人的方式,由多人用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完整故事。每個人有自己的視角、立場和主觀感受,因而特別親切。沒有了超越現實、無所不知的第三人稱敘事,讀者仿佛就是親歷偵探過程的“福爾摩斯”。
而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背后動力是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整個故事的梗概。一個平民畫家前往貴族家做家庭教師的途中,遇到一位白衣少女的求助,事后得知她是從瘋人院逃出來的。畫家沃爾特在教授貴族小姐勞拉的過程中,雙方產生了真摯的愛情。迫于階層鴻溝的阻隔,沃爾特不得不提前離開莊園。勞拉父親死前曾為女兒安排了與珀西瓦爾爵士的婚約。而這位珀西瓦爾是位貴族的私生子,為獲得世襲的貴族名分和黑水莊園的家產,他通過白衣女人的母親,獲得了篡改出生記錄的機會。后來因恐懼這一巨大陰謀的敗露,把他認為知情白衣少女送進了瘋人院。
珀西瓦爾利用與勞拉的婚姻,吞食了勞拉的家產。珀西瓦爾爵士便伙同意大利秘密革命團體的一個叛徒福斯科伯爵合謀,害死了與勞拉外貌相似的白衣女人安妮·凱撒里克,并將其尸體冒充勞拉下葬,又把勞拉冠以白衣女人安妮的姓名和身份送入瘋人院,勞拉由于驚嚇患上了失憶癥。勞拉從此成了“受困的公主”。沃爾特得知勞拉受到迫害并失去了她的財產和社會身份后,挺身而出,開始了營救勞拉、揭穿珀西瓦爾爵士陰謀的行動。他與邪惡勢力斗智斗勇,終于徹底拯救了勞拉,并娶勞拉為妻,過上了幸福生活。
導致一系列貪婪、陰謀、罪惡的動因是什么呢?我們必須剖析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色。當時的英國社會階層中,貴族組成了所謂的上流社會。他們有世襲的領地和爵位,婚姻是維護其地位的重要手段。像沃爾特那樣的平民并不存在階層上升的通道,這一點上,中國的科舉制很是令西方羨慕。公、侯、伯、子、男…貴族“群落”中,有著明顯的階梯,而他們與平民間的階梯是“斷崖”式的。各種紳士風范也是貴族們用以標識自身身份和地位的文化印跡,繁復、充滿儀式感,試圖從行為上自我標識。連仆人也會因為所伺候主子的地位,而感受到鄙視鏈的位態,諂媚與傲慢的并存之態有時更甚一籌。在沒有被資本主義金錢觀徹底摧毀之前,封建的等級觀念和階層躍遷的欲念間有著深刻的沖突。小說處處皆可嗅到這種文化語碼。一方是低層向高層躍遷的沖動,另一方是對既得利益和既得地位的保護。這之間的堤壩最終被“金錢洪流”所沖垮,因為金錢里所含的等量勞動價值遠遠多于世襲貴族地位的價值。文明的發展從多數人供養少數人發展到了多數人供養多數人。而隨著生產力的再次大幅提升,也許會出現少數人供養多數人(失業成為必然)。從名著閱讀中窺探時代的文化語碼是不是也很有意思。您覺得我們所處時代的文化語碼是什么?比如您怎樣評論“紅頭文件”代表的歷史變量?
"語碼"是對一種現象的符號化,閱讀文學作品時,可以被思考者過濾出來,解讀(解碼)出它所代表的深層語意。解碼的技巧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把觀察的事件放到“更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解讀,第二,注意觀察具有“動因”性質的“慢變量”,比如,騎士精神、貴族品質、紳士風度…等等,放到歷史背景中,就能發現它們背后產生的經濟條件。而所有行為體現出的文化現象往往隱藏著“慢變量”,因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并對行為可能的結果有所預期,否則為何要有此行動呢?如果很多人都有此行動或行事風格,那就值得分析一下,語碼的解讀就是這樣完成的,是不是很有意思的“腦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