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評分最高10部電影!《何以為家》奪冠,《小丑》第三
文|逸塵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炳叔
豆瓣2019年年度電影榜單已經出爐。
在華語電影榜單中,《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等都一一引起了全民級的討論。
今年,華語電影的主題詞可以被籠統概括為“英雄”。
無論是《流浪地球》中“人類命運共同體”式英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相互交融的英雄與反英雄、還是《少年的你》中生在泥沼望向星空的英雄,都對“英雄”這個詞進行了重新的定義。
而外語電影的主題詞,或者說是世界范圍電影的主題詞,就是“現實”。
排在第一,直擊內心的真誠之作《何以為家》,排在第二,審視種族勇奪奧斯卡的《綠皮書》,都是在不同角度照亮了現實。
而第三第四名更是相互映照,創造了難以想象的奇跡。
地域上,一個來自東方,一個來自西方。
豆瓣評分上,一個8.7分,一個8.8分。
IMDB評分上,一個8.6分,一個8.7分。
票房上,一個居本國全年第二,一個成為R級片有史以來第一。
獎項上,一個奪得戛納金棕櫚,一個抱得威尼斯金獅。
2019年,它們為世界點亮了兩盞明燈,《寄生蟲》&《小丑》
WHAT:蟲子與小丑
兩部電影的主題都很清晰:《寄生蟲》講述的是窮人階級與富人階級對抗的故事,而《小丑》則主要是一個體系之外的人對抗體系的故事。
首先,這兩部電影的標題就很有趣,明明是兩部現實主義力作,卻分別起名為《寄生蟲》與《小丑》。
總地來說,這都是一種“象征化”的手法,而分別來看的話,《寄生蟲》是一種對人的“物化”,《小丑》則是一種對人的“面具化”。
這是二十世紀影響世界藝術的現代主義思潮中最常見的兩種手法,隨著社會物質化,階級化越來越嚴重,誕生于當時的文學經典《變形計》《毛猿》等作品就對這種情況進行過思考與表達。
在《寄生蟲》中,在開頭與結尾的關鍵劇情中,分別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蟲子,也分別將兩種時間下主角一家的處境進行了巧妙的暗喻,組成了《寄生蟲》整體龐大的象征體系。
巧的是,在《小丑》中,面具也成為了一個關鍵線索,不光針對于小丑個人的重要特征,還成為了整個社會相當一部分所被體系排除在外的人的共同特征。
那么,如果我們將“蟲子”還原,將“面具”摘除,這兩部電影所真正講述的分別是怎樣一群人呢?
他們在現實中存在么?
如果存在的話,我們看到過他們么?
WHO:小人物與多余人
他們到底是誰?
他們是窮人,是小人物,是多余人,是邊緣人。
《寄生蟲》中用幾段樓梯場景進行了富人世界與窮人世界巧妙的切換。
一上一下的對比,展現出富人世界就是建立在窮人世界肩膀上這個事實。
富人世界中安穩,干凈,大氣。
貧民世界中破敗,骯臟,擁擠。
雖然在《寄生蟲》中,窮人一家對富人一家進行“寄生”,但高潮處的一場暴雨,將窮人一家沖刷出了原型,在體育館內避雨的大量貧民,直接展現出了我們社會中占主體的,正是話語權微弱的小人物們。
小人物可憐么?可憐。
還有更可憐的人么?
有,多余人。
小人物需要每天為生活操勞,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何生存下去。
但是,雖然微弱,但至少還能發出聲音,雖然狹小,至少還有一席之地。
然而,多余人已經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了。
就像亞瑟一樣。
那個成為小丑JOKER之前的可憐男人。
在接受社工心理治療時,亞瑟反復說道:“我這輩子,都不確定自己是否是真實存在?!?/p>
有一條熱評如此說道:“……對韋恩夫婦下手后,另一位悲劇的英雄角色誕生了。 同樣是充滿不幸的人生,同樣面對黑暗,一個選擇了崛起,一個選擇了墮落?!?/p>
但準確地來說,只有布魯斯·韋恩可以擁有選擇。
而亞瑟,只能墮落。
只有這條路,能讓他聽到掌聲。
只有這條路,能讓他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只有這條路,能讓他感覺到自己在活著。
WHY:鄙視與漠視
在看清我們所真正關注的是哪些人之后。我們更應該去做的,是找到原因。
電影不只是簡單地展示這個世界,更是要在展示之上去詢問,去思考,去改變。
他們為什么是他們?
拋開自然原因即生理上,基因上的角度,單從社會原因來思考。
《寄生蟲》中富人階級與窮人階級的形成,對立,沖突,可以歸結為兩個字——“鄙視”。
與一般人想象的完全相反,鄙視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不是傲慢,而是禮貌;不是頤氣指使,而是彬彬有禮。
《寄生蟲》中富人一家對窮人一家一直都很有禮貌,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富人,精英,成功人士總是以一種平和而有禮的姿態面對著其他階級的人。
但是相當一部分精英階級所表現出來的禮貌,并不是真正的禮貌,而是鄙視,一種通過“界限感”所偽裝成禮貌的鄙視。
《寄生蟲》中,窮人一家為了獲取富人家的一個司機職位,用計在富人的車里留下了一條女式內褲。
在富人家主車中發現之后,極其厭惡地將內褲拿出來,并且毫不猶豫辭退了司機。
富人家主也在全片中頭一次流露出鄙夷,憤怒的神情,說道:“要做在自己的前座就好,為什么要逾越界限?”
如果說,《寄生蟲》將原因總結為“鄙視”,那么《小丑》則可以將原因總結為“無視”。
“鄙視”在《寄生蟲》中被包裝為禮貌,而“無視”在《小丑》中則被包裝為符號。
在《小丑》中,亞瑟第一次殺了三個調戲女孩的混混,后來被查到三人都是韋恩家族的員工,湯瑪斯·韋恩(蝙蝠俠的父親),在接受采訪時,就評價兇手:“除非那些人愿意改過自新,要不然我們這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就永遠會把游手好閑的廢物,當作沒用的小丑?!?/p>
這句話給本來打算競選市長的湯瑪斯·韋恩帶來了很大麻煩,在慈善晚會前,許多市民涌上街頭,打扮成小丑,宣言“我們就是小丑”,要求湯瑪斯·韋恩為言論道歉。
湯瑪斯·韋恩則堅決拒絕,并認為:“我只能說這些人有毛病,我是來幫助他們的,幫助他們脫離貧困,過更好的生活,他們可能不知道,我是市民唯一的希望?!?/p>
表面上,湯瑪斯·韋恩是在幫助貧民,但這是他的目的么?當然不是。在他的眼中,貧民不是一個個生命,而是一個符號,他們每個人怎么樣與他無關,他做的是花錢,而不是救人。
小丑在電影結局就說道:“大家為什么要替那些人渣難過?要是我橫死街頭,你們理都不會理我。我每天路過你們,卻沒人注意我。湯瑪斯·韋恩在電視上為他們哭,他們的命就比較值錢?”
一個是總讓人笑出來的悲劇,一個是完全讓人笑不出來的喜劇。
電影背后,是無數類似人所經歷的沉重現實。
既然如此沉重,我們為什么要講他們的故事,看他們的故事呢?
這其實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你要問你自己,你想看到的是目光所及,還是世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