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客人觀影感
《客人》觀后感(一):四個客人以及他們的身份
客人是外來者,客人的到來意味著改變,就像早期歐洲殖民者做客美洲,客人不僅是一個新的身份,更是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價值觀。
第一個客人
吹笛人帶著兒子去首爾治療肺結核,因為一個美國人曾經對他許諾會治好他兒子的病,還給了他一個英文地址。對于吹笛人來說,美國人是客人,而且這個客人是帶著善意而來,美國人幫助韓國扭轉戰爭局面,幫助韓國結束戰爭,所以吹笛人是相信美國人的。對于那個能夠治療好兒子病的美國人留下的地址,吹笛人不惜跋山涉水穿越叢林。然而,這個客人實際上只對他開了一個玩笑,所謂的英文地址并不存在,那句話只是一句英語中的臟話——kiss my ass,monkey。正如朝鮮戰爭,外來國家如美國的干預,才是造成朝鮮分裂的重要原因,然而韓國人卻將美國客人視為救星。
美國人在此代表惡的起源。
然而,就是這一句話,卻讓吹笛人帶著兒子闖入叢林,成為了另一個客人。
第二個客人
吹笛人就是第二個客人。他的闖入,為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村子帶來了希望,他懂一些醫術,還能用笛子吹出神奇的音樂,正是憑借這一點,他幫助全村清除了鼠害。然而,對于村長來說,他的醫術,他的笛聲,他從外面世界帶來的戰爭結束的消息,都使他成為了一個不受歡迎的客人。獨裁者往往用恐懼統治人們,老鼠和戰爭是村長的兩大統治法寶,一旦失去,村長的地位也就不復存在,這個村子也將消失。所以,這個客人盡管帶來的都是寶貝,對于村長來說卻是十足的禍害。所以他注定被排擠清除。
最終吹笛人奮起報復,毀掉全村。吹笛人代表的是由善變惡。
第三個客人
村長和為虎作倀的愚昧村民。這群人當初離開村子,拋棄了一群患有“麻風?。ê孟袷?,不確定)”的村民和巫女,后來外面戰亂,這群人又重新回到村子,成為村子的客人。村長為了使曾經被遺棄的村民接受他們,不惜以孩子為切入口,村民們動了惻隱之心,收留這群客人。然而,這群客人,轉眼變卦,反客為主,將患病村民和巫女關進洞內隔離,使他們葬身疾病,身體都為老鼠所啃食,并最終將尚存氣息的巫女關進洞中燒死。
這群客人本身代表了純粹的惡。
第四個客人
第四個客人是天亮后回家的孩子(之前去哪兒了我也忘記了)。吹笛人釋放老鼠,干掉了全村的成人,成為了這個村子暫時的主人,等孩子回家,他們變成了一夜之間變成了新的客人。這群客人本身并無善惡之分,然而,吹笛人已經不在乎善惡,對這個世界已經絕望,將孩子們誘騙至當年的山洞,然后用巨石封住了山洞的門。這群孩子,可以理解為惡人的后代,或是未來之惡,也可以理解為吹笛人為了免去他們長大沾染惡的世界從而下手。
總之這部電影極度暗黑、悲觀,集恐怖和懸疑為一體,揭示人性丑惡,反應了新舊觀念間的巨大隔閡及其所帶來的強烈刺痛。表現手法不足,不夠極致,整體觀感一般。
標記:演村長的演員渾身彌漫著一股陰暗氣息讓人不寒而栗。
《客人》觀后感(二):黑化版花衣魔笛手———從復仇電影角度談談
14世紀,歐洲爆發了黑死病,歐羅巴變成了地獄,人們對那段歷史刻骨銘心,稱呼那場瘟疫為“上帝之鞭”。無數的傳說,神話,故事,段子也涌現了出來?;ㄒ履У咽志褪瞧渲兄?。身著條紋花衣的魔笛手來到普魯士的一個小鎮,幫助人們消滅了老鼠,解除了鼠疫,鎮長卻反悔不給魔笛手報酬,于是魔笛手吹起了笛子,帶走了鎮上的小孩,因為這樣一個不知道感恩的鎮,不是孩子們應該生活的環境。誰也不知道他們去了哪里,孩子們大概被帶到了一個充滿愛,充滿感恩,相互幫助的美好世界去了吧。
這部《客人》,號稱韓版魔笛手,故事背景來到了50年代的韓國。老鼠,瘟疫,魔笛,賴賬,孩子。這幾個關鍵詞全部都有體現。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唯一的一個關鍵詞服務的:復仇。
復仇題材,其實主線很簡單,法國經典的復仇電影《老槍》,就是很好的模版,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暖——虐——干。先是用暖心的美好場景把觀眾帶入,然后立馬開始虐,莎士比亞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砸爛給人看。虐完以后,主角(復仇者)開始行動,于是大干一場。
幾乎所有的復仇電影都是這個套路,并不新鮮。但為什么屢試不爽呢,因為這個套路代入感極強,經過兩次的轉折之后,戲劇沖突非常大。特別是在商業電影發展到今天,對于血腥暴力的視覺沖擊是很多人都想要的,但是人們內心深處同時又排斥暴力,如何滿足觀眾這種矛盾的心理呢?復仇題材就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暖和虐的鋪墊之后,主角被賦予了強大的正義性,觀眾也被帶入其中,更不得立刻自己化身主角,讓壞人***。于是當最后主角開始行動的時候,無論多血腥,多暴力,大家也不反感。反而是主角越狠越“解氣”。這樣觀眾欣賞了暴力的視覺效果,又沒有產生到的抵觸,兩全其美。所以現在復仇題材商業電影越來越多。
韓國影視作品對于復仇題材的癡迷程度,大概是全球之最。在韓劇里,主角就常常以復仇者形象出場,如《人魚小姐》。而樸贊郁的復仇三部曲《老男孩》《親切的金子》《我要復仇》。更是讓韓國復仇題材達到了頂峰的高度。
好了,廢話了很多,我們單純從復仇電影的套路出發說說這部電影本身吧。
在東莫村之后,柳大叔又一次在朝鮮戰爭期間來到了一個山村,不過這次帶了一個兒子。原著里魔笛手是一個人的,獨來獨往,充滿了神秘感,而編劇給柳大叔安排了生病兒子,給了魔笛手一個父親的角色定位。表示這個韓國魔笛手是個普通的人,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是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就給這部電影定了調,這是一部講人和人性的電影。但是很可惜,談人性的復仇電影,人物塑造是最關鍵的。但是這部電影人物塑造只能用不及格來形容。
最失敗的是兒子這個角色,我說過,復仇電影“暖”和“虐”是核心,必須要足夠暖,才能足夠虐。兒子的演員就不萌(個人看法),而且也沒有賣萌,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天真無邪,也沒有足夠的可憐。臺詞都少得驚人。這樣,觀眾無法在“暖”這個環節里對這個兒子產生強烈的喜愛。如沒有鋪墊的偷筆劇情讓人覺得這個小孩確實有不對的地方。這里要是處理成一開始是村民送了筆給兒子,后來又顛倒黑白的誣陷兒子偷筆,效果好很多。兒子和女主的戲,本來想表達兒子渴望有個媽媽,但是由于不合適的配樂(這部電影配樂是個奇葩)和糟糕的演技,兒子變成了幫著爹把妹的熊孩子形象。最關鍵的是父子情深沒有充分表現,只有一段一起阻擋老鼠的戲顯然不夠。父親驅鼠拿報酬,是為了給孩子看病,但是兒子居然只在一開始進村的時候咳嗽了幾聲,后面的劇情就完全不咳嗽了。這樣觀眾不能體會父親急需要錢去首爾看病的心態,沒有被帶入。也就不能理解后面父親深夜不顧勸住也要去拿錢的動機,反而覺得父親是自找的。要是在電影中更多表現兒子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父親的無助和焦急的話,觀眾的代入感就變強了。由于父親的感情戲戲份太多,親情戲太少,兒子存在感太弱,觀眾在“暖”環節中兒子不夠暖。所以在兒子被害,也就是“虐”這個環節里,賺到的觀眾眼淚并不多,應為觀眾根本沒有喜歡上這個小孩,對于角色的悲慘命運沒有產生強烈的憤怒。這個致命的缺陷使得接下來的“干”這個環節呈現的效果大打折扣。
然后是女主,一個萌妹寡婦,被村長安排當去女巫。這個角色從復仇套路來看也是失敗的。原因還是觀眾沒有被代入。第一,鋪墊的時候,女主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抗爭意識,也就是沒有強烈的想要離開這個村的愿望表達,日子過得也算平靜。并沒有展現她在村里過得很凄慘,她當女巫做法的時候村民還鞠躬讓路呢。被村長體罰也是在她和柳大叔接觸以后想跑想溜,不想當女巫了的時候發生的。而且村長還說出了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個大道理。所以在“暖”環節,當柳大叔說要帶她走的時候,并沒有那種王子拯救公主的既視感,觀眾會認為柳大叔只是在單純把妹而已,城里人用發卡忽悠農村姑娘?!芭钡氖”厝粚е隆芭啊钡氖?。女主死的更可謂是莫名其妙,自殺。自殺也是虐的手法,被迫害,被逼到絕境的自殺也是能引起強烈共鳴的。但是由于表現手法問題:女主前前后后就只被人踩了一腳而已,最后的審判也是她自己跑過來的,慌不擇言的自保了一通以后過幾分鐘就自殺了。跟本沒有引起觀眾的強烈憤怒。如果處理成這樣:女主在村里不受待見,愚昧的村民一邊又需要女巫一邊又害怕女巫,不敢和她接觸,她沒有朋友,十分渴望離開,村長又長期威脅虐待她,然后魔笛手來了,她渴望和這個男人一起離開。最后的審判時候,她是被村民抓來的,一起受審判,她唯一離開的希望破滅了,最后突然奪過村長兒子的刀自殺。這樣的話“虐”效果好很多。
再說說村長,這個封閉社會的統治者,從末尾的軍刀來看,應該是一個漢奸,幫日本人做事的,為了逃避清算,躲到山里,利用一些迷信控制村民,隱瞞真想。當著土皇帝。這個角色的塑造中規中矩,做為復仇電影的被復仇對象,要足夠的惡。村長獨裁統治,出爾反爾,心狠手辣,下毒殺人。這些都足夠引起觀眾的恨了。只是戲劇沖突不夠,村長一出場就眼神詭異,,觀眾一開始就知道了他不是好人。俗話說人面獸心的傢伙最可惡,而電影中村長在觀眾眼中獸面獸心,沒有反轉是一個遺憾。尤其是有三個細節。第一:村長一開始不想收留父子,是魔笛手主動拿美國香煙送禮才留下的。村長也沒叫魔笛手驅鼠而是叫他走,是魔笛手自己要驅鼠的。第二:魔笛手自己酒后失言,煽動村民離開。第三:最后的夜晚魔笛手有機會離開,村長沒有叫人抓他,而是設了局,魔笛手自己去的。這三個細節讓我們覺得是魔笛手自己一步一步錯誤選擇導致的,魔笛手自己也有責任。俗稱作死。這個感覺大大降低了村長惡的程度。
還要說說群像,那個想要壯陽藥的人應該是比較成功的。他受過魔笛手恩惠,和魔笛手走得最近。所以在審判時候為了證明自己第一個跳出來,還動手打了魔笛手,這個一個人性展示的很成功細節。村長兒子定位是村長的忠實打手,十分無腦,只知道跟著村長干壞事。這個人物塑造也是沒問題的。其他村民都是集體無意識的,魔笛手說走吧,大家都想走,村長說不能走,都不走了,村長說魔笛手是間諜,都相信了。一群麻木愚昧的形象。也算到位。只是由于村長過多的承擔了惡,村民的旁觀者的惡體現的比較有限。
最后是主角,魔笛手柳大叔。關于有些人物塑造問題在剛才討論女主和兒子的時候已經說到了。柳大叔的精湛演技使得在“虐”的環節加分不少,彌補了很多劇情上的不如意之處。最后夜幕下的竹林里化身惡魔小丑,帶領老鼠大軍的畫面也算經典了。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多人看完以后也在說:是不是報復過頭了?只殺村長和村長兒子就行了吧?為什么村里小孩也不放過?
就像我在短評里說的:酣暢淋漓的復仇就該這樣,復仇者在絕望中其實早已死去。他已經化成惡魔,化身死神,沒有憐憫,沒有人性,只有怒火,只有殺戮。復仇者痛恨仇人,痛恨這個世界,痛恨一切。所以,電影想表現這樣一種復仇。這是可以的?!稄澋丁贰稓⑺辣葼枴返入娪爸鹘且彩菬o人性屠殺。但為什么沒有人有疑問呢。原因第一點是由于電影人物塑造失敗?!芭薄芭啊睕]有做好,導致了最后的“干”共鳴不強。最后的“干”的環節,很多人還是看得很爽是由于老鼠吃人的震撼畫面而已。而不是由于通過復仇者的殺戮釋放了觀眾心中的憤怒。這樣普通的B級片也能達到,不是復仇題材那種特殊的強烈的代入快感。第二點也很重要,就是兒童。對,任何國家,只要涉及傷害兒童的畫面電影,一定是限制級,說不定還會被禁掉,因為直接傷害兒童的畫面是電影的絕對禁區,你可曾看到過有直接拿刀砍下下小孩的頭,或者小孩子肚子破了,腸子流了一地這種畫面,除了極個別禁片,幾乎沒有。而且絕大部分觀眾對于傷害兒童也是不能接受的。美國的B級片里殺金發大波妹,殺黑人,殺亞裔,殺肌肉型男,這些都很平常,但不會殺小孩的。這部電影最后柳大叔猶如老故事里的魔笛手一樣,吹起笛子,帶著小孩們離開了村子,畫面一轉,他把小孩帶進了洞里,封住了洞,有一個細節是他還特意墊了塊磚在石頭下面。表示他是決心不讓小孩門出來了。有人說那是出村的路,顯然不是,主角進村沒有經過洞,而且老鼠在洞里自相殘殺,表示那是一個封閉的空間。
最后一個鏡頭神似《殺人回憶》,主角特寫的臉對著觀眾,持續數秒。在魔笛手給兒子火化的時候說過自己很快就來陪他,說明主角完成復仇以后是要自殺的。這些處理都沒有問題,把“花衣魔笛手”的結尾魔笛手帶著孩子們離開這個結尾進行黑化,也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前面的“暖”和“虐”能做的再好一點,就算涉及一些傷害兒童題材,我想也是可以HOLD住的。
另外,電影引入了一些宗教神學元素,但是裝神弄鬼,不值一提。
?。何覀€人最喜歡的是美國人小紙片這個梗,設計得很好,黑色幽默十足,這個較短告訴韓國人,不要相信美國爹是真心幫助咱們,那都是都咱們玩呢,當我們是猴子呢。單這個橋段就值一星啊哈哈
:我在想主角用老鼠喜歡的粉末畫引導線勾引老鼠入洞,那老鼠要是出來蹲在線上把粉末舔干凈,然后就回去了該怎么樣啊,我覺得這樣才現實啊~~
凌晨4:30寫于成都
《客人》觀后感(三):村子里都是客人,客人成為主人后又被新的客人終結
事情應該是這樣的:
日據時期村長當了韓奸為日本人做事,在任期間對麻風病人慘無人道,把他們趕到了山里,讓他們自生自滅,負責醫治的巫婆和麻風病人們一起在山里建立了村莊(跟中國的麻風病村是一種形式的)。
日本人走了,韓國內戰,村長為了躲避戰亂和清算帶著村民到山上避難,剛開始病人村民們都不接受,后來因為孩子心軟了,到這里村長和村民是客人。
因為怕被傳染或者是想要獨占村莊,客人們反客為主將麻風病人們關到了山洞里,病人們都死了,巫婆靠吃老鼠或者人活了下來后被燒死。
之后,真正的客人吹笛子大叔來了,電影開始。
村子不斷的被客人終結著,簡直可以稱為終結者。
《客人》觀后感(四):善良抵不過愚昧的權威
影片一開始從男主和兒子英男的相處不難看出這是個老實憨厚疼愛孩子的普通父親。無意中闖入林中的一個村子,村民們面對外來人一臉驚恐,仿佛是看見了吃人的怪物一般,這樣夸張反應讓人莫名奇妙。只有村長沒有露出恐懼和錯愕,卻是一臉詭異笑容,仿佛是等來一只自投羅網的獵物。村子沒有想象中的熱情招待,一切顯得那么的不自然。村長從男主口中得知戰爭停止了的消息沒有露出喜悅反而是要求男主保守秘密,或許是怕村民知道這個消息后會離開村子而自己的權力和威信將受到挑戰。明明不會英文卻將英文紙條倒著看,裝模作樣的告訴男主這上面是寫的日期。村長不懂卻仍要裝懂的虛偽性格因為他是村里智者和權力者,他不允許有人對他的能力產生質疑。村里飽受老鼠的侵害,男主主動提出幫忙治理這一難題。村民們很高興,村長卻臉色沉沉心事重重。最終男主將老鼠們趕出村子,加上平時對村民們的熱情幫助漸漸得到村民的贊許。這一切都被村長看在眼里,他并不在乎男主是否真的治理了老鼠,他只覺得男主的存在大大威脅了村長的地位。于是開始挑撥離間,誣陷男主是間諜,長期封閉生活著的村民們一直以村長的話為尊愚昧而自私,最終將男主和兒子趕出村子。本以為電影名字的客人就是指的男主和英男,卻發現現在在村子生活的人才是入侵別人領地的可怕“客人”,所以女巫才會說這個村子都是犯下了罪的人。男主的善良沒有抵過村民的愚昧,這群惡人在村長的帶領下又一次恩將仇報。英男因為吃下村長送的飯團而死去,這是壓垮父親的最后一擊。一個曾經幽默開朗善良的男主變成表情麻木的復仇者,他將老鼠引回村子,村子里的大人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天亮了,孩子們找不到大人,只聽見扮成小丑模樣的男主吹著笛子悠揚輕快,最后被領進了老鼠洞里。最后這里男主的小丑裝扮很詭異,小丑形象通常是孩子們喜歡的伙伴卻變成引誘他們走向了死亡。大人們犯下的錯孩子們也逃不過這一劫。有些人說洞里沒有老鼠了男主可能是在救孩子們不要再回村里但是我不太認同。因為男主不僅用石頭堵住了洞口還用小石頭來固定,大概就是要把孩子們困在洞中自生自滅。
電影中村長是個貪戀權力,不容許有人挑戰自己權威且虛偽的形象,村民們愚昧且懦弱,所以整個村子都在村長的牢牢掌握之中。男主的出現則打破了這樣的格局,微微削弱了村長的絕對話語權,甚至村民們可以抽和他一樣的美國佬的香煙。男主的熱情好客,平等看待每個人的做法在這個村子里這就顯得格格不入,最終被迫害也無法理解自己做了什么才招致如此橫禍。
《客人》觀后感(五):對電影結構的一點看法
電影改編自童話故事,地點搬到了韓國本土。前半集的故事樸實無華很符合韓國的本土氣息,一直到孩子死亡之前我對這部電影都是認同的。
轉折點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出現了。孩子死后,父親為了給兒子報仇,砸爛自己的手,將血涂在臉上。就當我以為父親準備犧牲自己,用血將老鼠引回村子跟村民同歸于盡的時候。什么也沒發生,老鼠只是跟在他身邊,咬死了其他村民就是不咬他,好吧,你會吹笛子。第二天天一亮,村民們被啃的骨頭都不剩,孩子們卻什么都不知道,到處找爸爸。這老鼠三觀也太正了吧???本來可以老老實實的拍出一場感動戲,硬是看的我一臉尷尬!
最后說說對劇情的幾點看法。1.這里的老鼠這么兇猛,我認為應該是吃了染病原住民的肉,開始變得兇爆。2.故事結局特意設計了一個跟男主兒子一樣的小孩,男主的兒子這里死的最無辜,而樣子相同的這個小孩同樣無辜。但是男主沒有猶豫,還是把他一塊關進了石洞。就像大家說的一樣,這部劇揭露了人性的丑惡,而這些丑惡的人中也包括了男主。過去的受害者,現在同樣對無辜的人施加傷害。
還有一個沒想通的問題,希望大家幫忙解答。故事中安排了一批被殺害的原住民,而新的客人來到,原住民就會被殺害。感覺上并不只是為了推動故事。似乎有所指
《客人》觀后感(六):硬傷太多
影片的故事,從一對父子趕路經過一個村子開始切入。通過父子的經歷,展現了外來者與村子原住居民由疏遠——接納——排斥——殺戮——復仇的故事。作為外來者的父親,身懷異能,吹笛驅使動物,這就使得影片帶有濃厚的魔幻色彩。 吹笛驅鼠,是童話“花衣魔笛手”的故事,電影只是把場景由歐洲轉換成朝鮮戰爭后的韓國。村長的自私、狡詐、兇殘,村民的愚昧、盲從,女孩的恐懼、懦弱,通過這部電影一一展現,從這個角度來講,對復雜人性的刻畫是充滿寓意的。 但誠如前面高贊文章所言,人物形象刻畫的單薄,劇情的鋪陳缺乏張力,好人的“善”,壞人的“惡”,復仇的“恨”,似乎總不那么充實給力,以至于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雖然有最終大殺戮的高潮,卻無法讓人產生熱血沸騰的快意。這是電影的硬傷,可以說,一部題材非常好的電影,因為創作人員的功力不夠,雖有實力派演員支撐,卻奈何不了觀影體驗的大打折扣,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客人》觀后感(七):人性之惡,何至于斯~
村長不讓人出去,想到那部極有名的電影《地下》……
為了自己之利,捆綁了村民,也不能離開……
村長原來可能是投靠日本人的韓國人,所以,不能出去,出去就死……
將麻風病人趕出去,然后老鼠回過頭來都帶了病菌,反噬全村……
原來的巫婆救了他們一群人,但最后好像也是他們燒死的……
為了生存的犯罪,不是犯罪。還有這樣的一套邏輯。
不過全片不太科學的,原來也有那么多的老鼠,為何不咬人。
也沒人感染呢,后來魔笛吹響,帶著老鼠進攻村落,開始咬人了……
既然魔笛這么好使,又干嘛用煙攻呢……
女主的變化也非常奇怪。起初不承認,后來又突然附身救男主……
不如,索性讓女主反水,劇情沖突更激烈呢……
結局太黑了。連孩子都不留呀。都不留呀。
全篇都是人惡之惡也……
《客人》觀后感(八):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這部電影其實算不上恐怖片,相對于恐怖鏡頭和奇幻色彩更多的其實是講訴人性的可怖。
故事是根據童話花衣魔笛手改編,比起童話中魔笛手因為村民反悔報酬而誘走孩子,這部現實版黑童話改編得更合乎情理,吹笛大叔為村民清除了鼠疫,而村長卻恩將仇報害死了他的孩子,在村民被老鼠啃噬之后,吹笛大叔也用笛聲讓村民們的孩子走向死亡
吹笛人代表著客人。是會驅鼠會吹笛會制藥能糊房頂會拐走妹紙的新勢力,是封閉村莊闖入者,也是陳舊黑暗勢力的終結者。
孩子是整部電影的一個引子。
吹笛大叔的兒子,代表著人性的真。他沒有接受父親對于他的母親和病情賦予的童話般的安慰。而是直白的說出自己得了肺病,母親在戰爭中死去的事實,直白的表現出對于讀書寫字的渴望和對美淑的喜愛。
村民的孩子,代表著人性的因果循環。村長回到村莊請求當初拋棄的感染者和巫婆收留他們的時候,利用了被感染的女人對于小孩子的同情心。最后卻殺死了這些無辜的人,所以巫婆詛咒他們的孩子,巫婆說無日之晝,無月之夜,客人會來殺死他們。孩子代表著新生代表著希望,而晝無日夜無月則代表了沒有光明。沒有了光明,村莊的希望就會被外來的客人所撲滅。
村子里的人代表著人性的丑惡。
村長是首惡,代表著人性的自私,為了不被感染逃亡的時候拋棄了感染者,為了回到村子利用了剛出生的嬰兒,為了生存下去困死了感染者,為了不支付報酬怕客人泄露停戰消息,恩將仇報害死了客人的兒子。
村長的兒子,代表著人性妒忌。村長的兒子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驅走老鼠,而吹笛大叔卻圓滿的把鼠患解決,被眾人擁簇歡呼,所以他開始嫉恨這個外來者。
偽神婆美淑,代表著人性的懦弱。在戰亂中看似被“好心”收留,其實是因為擅長料理和手藝被強制為村民服務,并且沒有得到尊重,連真名都沒人叫,只被排外的稱作清州姨。被村長強迫著扮演巫婆時,親眼看到村長殘害巫婆和感染者的美淑滿眼恐懼卻不得不怯懦的承受。
求藥的村民,代表著人性的無知。向吹笛人求壯陽藥的那個村民,最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要出去卻沒有膽量。在村長“審判”吹笛人的那晚,因為和吹笛人走得最近,所以第一個站出來指責吹笛人。這是一個墻頭草一樣的角色,無知又貪婪。
其它的村民,代表著人性的盲從。他們追隨著村長一起拋棄感染者離開村莊,又和村長一起害死了感染者和巫婆。他們對外面既向往又恐懼,在吹笛人和兒子第一次來時冷漠又異樣的眼光,在鼠疫消除之后又開心的談論起對外面的好奇,在村長“審判”吹笛人時又附和指責。他們都是村長的幫兇。
老鼠是整部電影最恐怖的東西。
他們能滋生瘟疫,能殺死貓還能吃人。其實細究起來老鼠并不可怕,它們只是餓而已,老鼠在山洞里啃噬感染者的尸體因為被困在山洞太餓了,老鼠沒被吹笛人趕進山洞之前被用鮮肉喂飽所以并沒吃人,在山洞里餓極了被吹笛人放出來時就開始吃人。
鼠吃人,只是單純因為饑餓。
而人害人,卻各有緣由,這是人性的復雜之處。
電影中間有一幕,吹笛大叔說“長了耳朵的人,都會因為我的笛子而搖擺的”村民們都瞬間沉默了,然后那個求藥的村民說“因為是禽獸,所以也有可能那樣”
其實人有時候,比禽獸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