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愛思考的年輕人必讀的一本書
有句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有書君自認為,王小波應該就是這樣的人吧。
王小波的相貌無論放在什么時代,嗯……應該都屬于拼才華的那一種,就連自己的妻子李銀河在被他表白時都覺得難以接受,可你猜王小波是怎么說的?
他在情書里寫:“一想到你,我這張丑臉上就泛起微笑?!边@樣一個有趣的人,換作是你,能不動心嗎?
今天有書君為大家帶來的這本書是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
里面收錄了近40篇精選雜文,包含王小波先生對社會、對歷史、對人性的各種看法,文章雖短小,卻無比鋒利,加上作者幽默的文筆,讀起來真是讓人欲罷不能啊。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
從沉默中卻能。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那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代,從他記事起,外面的高音喇叭就在廣播著“心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盡管喇叭上循環播放“糧食畝產30萬斤”的喜訊,可當時的人們還是餓的要死。
王小波說,就是因為餓著肚皮,所以他吃鉛筆、吃課本,甚至啃課桌...也許是因為時刻饑餓的肚腸,他便開始對大嗓門吆喝出的話保持懷疑態度。
幼年的經歷、家教和天生謹慎的性格,使得王小波在那時就變得沉默起來。
這一沉默便沉默了很多年,從插隊到當工人,再到成為一名教師,王小波一直保持沉默,甚至連平日里寫好的小說都不去發表,為什么?因為信不過那時的話語圈。
其實這個現象很好理解,比如我們與熟人在一起總能妙語連珠,和陌生人在一起卻無話可說。
再加上王小波所處的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在那個年代里人們認為思維是可以被話語控制的,于是就出現了所有人的思想都出奇統一的現象,真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種思想”。
別說王小波了,就是有書君這么一個“話嘮”恐怕也要變得沉默寡言了。
為什么后來王小波又開始說話了呢?是因為他有了另一種責任感。
王小波參加了一些社會學的研究,接觸了一些“弱勢群體”,這些人可能沒有能力發聲,沒有機會表達,甚至有些許隱情不便說話。
因此,即便對話語的世界感到厭惡,王小波還是選擇站出來談談自己的所見所聞,為這些“弱勢群體”發聲。
他不再選擇在沉默中保留自己的人性,而是選擇站出來用手中的筆讓民眾警醒。
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王小波有個上清華大學的外甥,可這外甥偏偏不喜歡“學霸”的人設,一心想做搖滾青年。
這可急壞了望子成龍的媽媽啊,于是,王小波這個當舅舅的就出馬了,誰讓他是外甥心目中最不一樣的舅舅呢?
下面有書君就來講解下王小波對青年是怎樣做思想工作的。
第一招:直入主題,正面說服。
王小波直接對外甥講:不要玩搖滾了,好好學習將來掙大錢吧。沒想到外甥從容破招,“我熱愛音樂,而且痛苦才是靈感的源泉,我不需要過富足的生活?!?/p>
一瞧這年輕人不是那么好對付,王小波就拿出了第二招。
第二招:另辟蹊徑,出其不意。
他對外甥講:你不是說痛苦是靈感的源泉么?
可是演秋菊的女演員一點兒都不悲慘,唱黃土高坡的歌星平日里珠光寶氣,藝術家們可都是很有錢的。
這就說明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你的痛苦只能成為別人的靈感。
看到王小波這么一本正經地黑色幽默,有書君竟無話可說。
有這么能說會道的舅舅,外甥當然被說服了,王小波算是完成了姐姐交付的重任。
除了這兩篇以外,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文章,有書君在讀的時候,遇到喜歡的句子就把它標注出來,等回過頭來再翻閱時卻發現,自己幾乎劃滿了整本書。
那些或包含力量的、或風趣幽默的句子簡直數不勝數。
比如在《思維的樂趣》里,他說“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p>
這種說法聽上去美妙,卻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
因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總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誰就成了問題。
他還在《我對國產片的看法里》說“三流的影視觀眾不是天生的,也是被培養出來的。作為欣賞者,我們開頭都是二流水平,只有經過了培養,才會特別好或是特別壞?!?/p>
說真的,這本書里的很多問題、很多觀點,在今天讀起來依然有針砭時弊的效果,一點都不過時。
就比如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會說一些不會遇到反駁的“場面話”,表面一派和氣,暗地里火花四射?
王小波先生不僅是一個自由且幽默的人,更是一個手執警鐘的作家。
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而王小波,你不會再遇到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