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kowwx"></tbody>

<bdo id="kowwx"><optgroup id="kowwx"></optgroup></bdo>
<track id="kowwx"></track>
  • <bdo id="kowwx"></bdo>
  • 晶羽科技-解讀點評影視小說作品

    微信
    手機版

    北平為什么改名北京

    2022-11-08 20:23 作者:御風而行之鯤 圍觀:

    北京是什么時候開始叫北京的?,下面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御風而行之鯤給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對您有幫助

    北平為什么改名北京1

    北京建城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周滅掉商之后,薊國為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燕國吞沒了薊,并遷都于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公元938年后晉高祖石敬瑭把幽、云等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后至清朝,北京又先后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

    帝堯時代,這里即有最初的都邑---幽都。

    商末周初,今廣安門一帶形成了一個叫“薊”的部落。

    春秋時期,燕國建都在薊城,并一天天強盛起來,到了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一,薊城那時候已經相當繁榮。荊軻刺秦的事發生在燕國(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至今在北京以燕、燕京命名的地名、人名、商號、商品品牌仍處處可見。

    秦漢時期北京設立了薊縣,成為當時廣陽郡和幽州的首府。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京設立了燕郡。

    唐朝,北京叫做范陽。安史之亂后,史思明在北京地區稱帝定國號為大燕。當時北京叫做燕京。

    唐亡后,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38年,后晉高祖石敬瑭把幽、云等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耶律德光得幽州后,升幽州為南京(遼是崛起于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于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陪都。遼被金滅亡,金于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

    1215年,蒙古鐵騎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筑建新城——大都(至今還有元大都遺址)。四年后這位首領即在都城登基,建立了元朝。從此,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大都城的規模遠遠超過中都,氣勢宏偉,建筑精湛。從歐洲來到大都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對大都稱贊不絕,他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與大都相媲美。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朱元璋打敗了元軍把北京的名字改成了北平,寓意是平定北方,這也是北京第一次用北平來命名。后朱棣從他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政權后,將首都遷到這里,改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兵進關后定都北京。明清兩代北京做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長達500年之久。

    1928年6月20日南京政府宣布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27日,政協會議全體決議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為北京,并確定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當時北京沒有現在這么大,在50年代為了擴大北京市的管轄區,對行政區域進行了調整。陸續把河北省的11個縣劃入北京市行政區域。1952年,河北省的宛平縣劃入了北京市管理。1956年,河北省的昌平縣,劃入了北京市管理。1958年,河北省大興縣、房山縣、通縣、順義縣、密云縣、延慶縣、懷柔縣、平谷縣、良鄉縣共9個縣,被陸續劃入北京市管理。形成了北京市現在的行政區劃輪廓。

    北平為什么改名北京2

    這還得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北征,攻占元朝都城大都,并將其改名為北平府。

    然后朱元璋把北平做為四子燕王朱棣的封地。后來,朱棣就在這里策劃發動政變,最終登上了皇帝寶座。

    朱棣在南京即位后,立即將北平改稱為北京。這里北京的“北”字,是與南京的“南”字相對而言的。因此在歷史上,是先有南京,然后才出現北京這一名稱。而北京的“京”字,在我國古代漢語中相當于“大”的意思。

    由此可見,北平這一名稱早于北京出現。直到新中國成立前, 北京與北平的名稱都是一直交替出現在我國版圖之上,那么北平也成為北京最廣為人知的別稱。

    北平為什么改名北京3

    序言

    為什么首都天然是長安,為什么首都不能建在汴京,為什么建都南京的多是短命王朝,為什么元朝之后首都是北京?

    今天我們來解答這些問題,講解一下都城的變遷史,分析一下都城應具備的條件。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都城的變遷史。

    都邑的發展史

    在古代,生產能力低下,形成了一些小的村落,后來發展成一些城邑。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這些城邑逐漸形成了一些中心城市,或者說片區的中心,這便是古代的都城。

    例如,新鄭裴李崗遺址發現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遺址,這里傳說是黃帝的都城。

    例如,河南雙槐樹遺址發現了距今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被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和“河洛古國”。

    例如,在山東濟南章丘發現了距今約4000-46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

    例如,山東曲阜是孔子的家鄉,這里據說是少皞之墟。

    例如,河南帝丘,據說是顓頊的都城。

    到了傳說的堯舜時代,堯都平陽(山西臨汾),舜都蒲坂(山西永濟)。這時,已經形成了強力的地區中心,為發展為全國性中心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陜西北部的石峁遺址,其規模超過了同時期的堯都陶寺遺址,是西北方的另一個強中心。

    但是,以上都是地區強中心,無法形成全國性的強中心。

    為什么沒有形成全國性的都城呢?

    這是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限制的,受限于當時的人口規模和交通水平。

    但是,生產力是不斷進步的,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實現跨越。這個催化劑,便是大洪水。

    大禹治水,提高了生產力的水平,洪水過后形成的沃野也為生產力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國家的雛形出現了。那就是初生的夏朝。

    為什么夏商頻繁地遷都

    雖說生產力提高了,人口增加了,開墾的土地增多了,城邑也變多變大了,但是仍然有一個問題沒解決,那就是交通。

    那時還沒有馬車,連牛車也沒有,那時的交通可以稱之為“兩條腿”,或者“11路”。

    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國家需要擴張,但是征伐的路途太遠,靠11路夠不著??!

    怎么辦?

    遷都。

    要想征伐某地,那就遷都到這附近。

    我們都知道商朝頻繁遷都,其實夏朝也是頻繁遷都的。

    我們來看看大禹時代的都城,有崇、陽城、陽翟3處地方。而少康中興之后的歷代夏后(夏朝君主的稱呼)分別遷都斟鄩(二里頭遺址)、帝丘、老丘、西河(安陽附近)、斟鄩,通過遷都更好地指揮作戰。這也就是夏朝的都城規模都不大的原因吧。

    其中最有名的是斟鄩,這便是位于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這里距離洛陽不遠,在洛陽盆地內,周邊有群山環抱,在當時屬于絕佳的建都之地。

    進入了商代,商朝的先祖王亥發明了牛車,生產力進一步提高。最起碼拉大糞不用人推了,用牛車就能拉了。

    但是,這個生產力提高了,遠程作戰能力沒有提高,還是兩條腿。再后來,商朝有了馬拉戰車,遠程投送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馬這東西很嬌貴,且沒有多少,作戰的主力還是步兵。所以,商朝前期還是頻繁的遷都來適應作戰的需要。

    例如商湯為了向西征伐夏朝,遷都西亳。之后歷代商王又根據征伐的方位不斷遷都。直到盤庚遷都殷,這時馬拉戰車成為了主要作戰兵種,投送能力大大增強,也就沒必要再遷都了。

    殷都VS.鎬京

    商朝定都殷之后,進行了強力的擴張,向西打敗鬼方,向東打敗東夷,可謂是開疆拓土。商紂更是文治武功,強力向東夷擴張,俘虜了大量東夷奴隸。對東夷的征伐也引發了東夷的反抗,商紂派大軍平叛,國內空虛。

    周國在商朝的內應告訴周國:商朝內部空虛,趕在平叛大軍回師之前,急行軍偷襲,可以成功。周武王趁機偷襲,勢如破竹,在牧野之戰,血流漂杵,商紂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這里,用了一個詞“勢如破竹”。周朝的急行軍為什么這么迅速呢?

    這與的地理位置有關。

    距離先商時期的鄴城不遠,距離夏都西河也不遠,都屬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市區。

    殷位于太行山東麓,漳河沿岸,曾經還有古黃河拱衛,屬于旱澇保收的好地方。

    但是,殷位于平原地區,一旦敵人渡過黃河或者漳河,殷便無險可守,只能背水一戰了。

    所以,從防守的角度來講,殷(鄴城)不適合做都城。

    而周朝的國都鎬京(西安附近)就好多了,這里位于關中平原,是四塞之地,敵人啃穿了山都打不進來,簡直是建都的首選。

    鎬京VS.洛陽

    說完鎬京的優點,再來說鎬京的缺點,那就是:這里出于西部,太偏了。周朝國家那么龐大,怎么管理呀?

    于是,周朝采取了兩個權宜之計。

    1.既然鞭長莫及,那就采取分封制,把自己控制不了的或者沒占領的土地分給大臣,告訴他:“你打下來,就是你的?!边@叫空手套白狼。

    2.建立兩京制

    在夏都斟鄩的廢墟上,營建東都洛邑,和西都鎬京并立。這種做法也被以后的隋唐采納。

    我們再來看一下洛邑,它位于洛陽盆地。這里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曾經是湖。后來洪水退去,形成了盆地內的小平原。這里有良好的農業條件。

    洛陽也屬于四塞之地,被中條山、邙山、嵩山、熊耳山、崤山等山嶺環抱,有虎牢、太谷、廣成、伊闕、軒轅、旋門、孟津等八關環繞,“職貢所均,水陸輻輳”,是建都的好地方。所以,周公旦才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營建了洛邑城。

    但是這里也有缺點,主要有三點:

    1.地狹

    洛陽盆地面積不大,只有關中平原的1/3,人口承載能力有限。在古代,是冷兵器時代,打仗主要是拼人頭,沒有人也就拼不過。

    2.四戰之地

    洛陽交通便利,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從南北方向,南征北戰,必須攻克洛陽才能一統全國;從東西方向,東征西討,必須攻克洛陽才能一統全國。這是個四面受敵之地。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說過:“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币舱f明洛陽是天下必爭之地、必克之地。

    洛陽抗擊打能力強嗎?

    答案是中等。

    我們來看看洛陽的抗擊打能力。請接著往下看。

    3.關多

    洛陽周邊是山嶺,不是高山,并且這些高山不是封閉的,而是有很多缺口。且這些缺口上的關隘有的不容易守。

    這么重要的戰略城市,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擊打能力反而中等,要想守住,很難??!

    我們再看鎬京。

    鎬京所在的關中平原,在當時幾乎是無懈可擊的。但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無法長期駐守關中平原周邊的關隘的。當周朝國力衰退時,犬戎便有了可乘之機。周幽王寵幸褒姒,逼迫申侯交出太子宜臼,申侯趁機聯絡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兵敗身死,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

    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四塞關隘還是被禍起蕭墻打敗了,可惜呀!

    春秋戰國都城大比拼

    春秋可以稱得上是諸侯國自由競爭的天然試驗場。在這種自由競爭模式下也產生了一批未來首都的候選。這樣,將那些曾經強大過,或者能撐到后半場的諸侯國列舉出來,我們來看一下。

    東周

    東周定都洛邑,在此不再贅述。

    燕國

    前面當年周朝建立時候,召公的后代被封在了燕國,用于防范殷商余孽。

    后來燕國吞并薊國,遷都于。但那時候南邊有齊國和趙國兩個強國,燕國不顯。

    由此可見,薊的壓力主要來自南方。

    在那個時代,北京的地位并未顯現出來。歷史還要等上一千年,直到東北強權的出現。

    齊國

    齊國國都臨淄原名營丘,因臨近淄水,改名為臨淄。臨淄,是一個富庶的地方。曾有一個詞“揮汗如雨”便是形容臨淄的繁華。

    臨淄在齊桓公時代贏來了第一個高峰,在齊威王、宣王、齊湣王時代迎來了第二個高峰。秦昭襄王和齊湣王曾經并稱東西二帝。但是,魯北平原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一馬平川,一打就穿。只五國伐齊一役,齊國便失72城,差點亡國。由此可見,富庶并不是建都的條件。

    魯國

    魯國國都曲阜,曾是少皞之墟,土地豐饒。但是魯國天天被周邊國家揍,可見曲阜成不了全國性的中心,是有地理方面的局限的。

    徐國

    徐國曾經雄起了一把,說明徐州這里能形成地區性中心,但是春秋之后不成氣候。徐國之后的楚都彭城,我們放到后面講。

    晉國

    晉國建都在臨汾盆地,建立在帝堯都城(陶寺遺址)的基礎上。四塞的地形成就了晉國的功業。

    臨汾盆地體量太小,周邊崇山峻嶺。三家分晉之后,三家都意識到山西盆地山嶺太多,交通不便,發展受限,都往東邊的華北平原遷徙了。

    魏國

    魏國首都剛開始在安邑。但是山西交通不便,魏國遷都大梁。魏惠王在大梁城外挖河使河湖環繞,又挖邗溝溝通黃河和淮河水系,使得大梁城成為南北東西交通要道。

    大梁在宋朝改為東京汴梁,我們后面再講。

    韓國

    韓國剛開始建都于陽翟,后來滅鄭國遷都于新鄭。韓國是四戰之地,所以韓國是戰國七雄里面最弱小的。

    可見,四戰之地不適合建都。

    趙國

    趙國的老家剛開始在太原,但是出于向華北擴張的需要,趙國遷都邯鄲。

    為什么不遷都鄴城呢?三晉的封地犬牙交錯,而鄴城恰恰是魏國的封地。趙國只能選備選的邯鄲作為鄴城的替代了。兩地都處于太行山東麓,都依山傍水,距離相差50多公里,地利方面差不多。

    楚國

    楚國建都于(湖北荊州)。郢,在楚國方言里是京城的意思。

    那你要問:“楚國為什么不建都于武漢呢?”我來告訴你,這時候的武漢還在云夢澤水底下呢。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也就是誰都能來。在這里建都,誰都能來玩一把,說不定玩的人多了玩殘了。

    只能成霸業,不能成王道,在地利方面,郢或者后來的武漢不適合建都。

    秦國

    咸陽所在的關中平原不用說了,其他六國都城都靠邊站。

    關中VS.關東

    關中其實也不是固若金湯,也是有缺陷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面積小

    關中平原雖然面積是洛陽盆地的三倍,但是與華北平原相比,實在是太小了。就是和四川盆地相比,也要小上很多。

    所以,坐擁關中,真要發揮一統天下的作用,得以小搏大、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

    第一個借的力叫做“”,或者說是西北的騎兵。得騎兵者得天下,這句話是我曰的,這是真理!

    關中的漢子再加上西北一帶的馬,打遍天下無敵手。

    第二個借的力叫做漢中蜀中。體量不足,就借他們,都加起來,能抵華北的巨無霸。

    第三個借的力是關。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隨便打過來,來多少死多少。

    第四個借力,我們放到缺點里面講。請繼續往下看。

    2.有缺口

    關中也不是沒有缺口,缺口在東北方向。但是,上天青睞關中,這便有了第四個借力。

    第四個借的力是黃河。黃河在這一段,水流湍急,從這里過河,還沒過來,先被淹死了。過了河,就是黃土臺地,溝壑縱橫,打到關中,不累死也被餓死。

    不過也有神人能成功的,那就是戰神吳起。吳起帶兵從龍門渡口渡河,在少梁大敗秦軍,占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再往前打,就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了。

    但是飲馬渭河的事沒有發生,吳起遭受讒言,逃往了楚國。

    堵住關中的缺口

    前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秦襄公因救駕有功,被封到了關中。秦國在關中開疆拓土,但是一直被晉國以及后來的魏國堵在關中吃癟。

    直到后來的秦獻公,才扭轉了局面。秦孝公時期,進行了商鞅變法,國力開始強大,秦國逐步占領了河西之地和函谷關,逐漸封閉了關中的缺口。

    這時的關東六國實力強勁,秦國才有了一絲一統天下的苗頭。天佑大秦,燕國來了一次強助攻。前284年,樂毅帶領五國伐齊。齊國西部是大平原,一馬平川,聯軍接連攻破齊國72城,東帝齊湣王被殺,齊國徹底一蹶不振。西帝秦昭襄王必將笑到最后。

    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秦國并吞山西南部,徹底堵住了關中的缺口。有了山西南部提供的人口資源,秦國的兵員更充足了;有了山西南部這個屏障,關東六國再也不可能進入關中平原了。

    世間再也沒有國家能夠阻擋秦國,秦國終將一統天下。60年后,秦始皇一掃六合,天下歸一。

    長安VS.彭城

    前208年,秦二世昏庸,趙高指鹿為馬。前206年,堡壘再次從內部攻克,劉邦破武關入秦,秦國滅亡。

    項羽破釜沉舟,坑殺秦軍,卻發現被劉邦偷了勝利果實。項羽破關入秦,大擺鴻門宴,出于泄憤,把咸陽付之一炬。

    項羽自稱霸王,建都彭城。曾有人勸項羽建都關中,不要建都易攻難守的彭城,項羽沐猴而冠,不聽。

    不久,劉邦趁項羽平定齊國陷入泥潭之機,還定三秦,趁機攻占了河東之地。此時項羽分封在河東的諸侯魏王豹,一個外來戶(河東早已不屬于魏國上百年了)加公子哥。劉邦順利占領河東,派韓信從北邊東出太行,占領趙國,自己則從南邊出函谷關占領洛陽。這樣一路打下來,劉邦就飄了,他進而攻打彭城。彭城的確是易攻難守,輕易被攻克。

    項羽一看都城被破,發飆了,帶領3萬騎兵攻打劉邦56萬大軍。劉邦的烏合之眾潰敗、潰敗、再潰敗。這樣再輸下去,不僅褲子輸沒了,褲衩子都會被打沒了。

    項羽建都的彭城被劉邦輕易攻破,劉邦在彭城被項羽輕易攻破,說明徐州是個衢地,不適合建都。

    彭城不是個建都的好地方!

    難怪當年劉備守徐州守不住呢?

    原來如此!難為了劉備這位仁兄。

    言歸正傳,此時的劉邦雖然敗得很慘,但是他已經完成了關中板塊、漢中板塊、巴蜀板塊、河東板塊的整合,還占據了趙國,還占據了洛陽,據守滎陽和成皋。雖然項羽屢戰屢勝,牛得不行,但是一直在成皋和滎陽一線拉鋸,連洛陽的邊都沒摸著,更何況關中呢?

    劉邦對項羽,其實是秦始皇一統六國的翻版。

    項羽的失敗不是偶然,是必然的!只不過他的軍事天才讓楚漢戰爭拖了更久。

    長安VS.洛陽

    前201年,劉邦打敗項羽,一統天下,在定陶稱帝。洛陽離劉邦的老家近,還處于天下之中,于是“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贝藭r,劉邦“欲長都雒陽”,大臣婁敬提出反對:“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p>

    劉邦就問他的那幫老伙計們。老伙計們都是關東人,當然勸劉邦定都雒陽,也提出了恰當的理由:“雒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劉邦問張良。張良說:“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p>

    以上只是說辭,有沒有應驗呢?

    在七國之亂的時候應驗了。七國進攻關中,攻到了梁地就沒過去。張良的分析有先見之明。

    于是劉邦定都長安。長安VS.洛陽,長安勝!

    長安VS.洛陽

    關中的另一個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承載力有限,且降水量有限。這導致關中經常發生旱災饑荒。

    王莽末年,綠林軍打敗王莽軍,更始帝劉玄進入長安。同時赤眉軍也進入長安,關中大饑?!稘h書》記載:“時三輔大饑,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25年,劉秀在鄗城稱帝,定都洛陽。赤眉軍被劉秀攔在了潼關以西,只能在關中坐餓等死,關中徹底殘破。

    如果碰到小冰期,全球水汽循環減弱,關中降水減少,長安VS.洛陽,洛陽勝!

    長安VS.鄴城

    在商周之際,鎬京勝殷,似乎有點僥幸。但歷史的例子告訴我們,似乎不是僥幸。

    五胡亂華時期,鎬京已經改為長安,殷也已經改為鄴城。我們再來幾局長安VS.鄴城。

    五胡亂華,冉閔終結了后趙,北方大亂。慕容鮮卑趁機入侵華北,建立了燕國。

    與此同時,羌族的苻氏見天下大亂,趁機占據關中,再來一次長安VS.鄴城。最終苻堅干掉慕容鮮卑,一統北方。長安VS.鄴城,長安勝!

    歷史還沒完,還要再來一次長安VS.鄴城。

    北魏末年,權臣高歡篡奪了東魏大權,建立了北齊,定都鄴城。權臣宇文泰在關中建立了北周,定都長安。

    北齊強大,北周弱小。北齊要滅掉北周,屢次大戰,不勝。

    577年,北周經過數戰,滅亡腐化的北齊,一統北方,為以后的隋唐盛世打下基礎。

    最終楊堅建立隋朝,滅南陳一統天下。

    長安VS.鄴城,長安勝!

    長安VS. 洛陽 洛陽VS.大梁

    隋唐時期實行兩京制,長安是軍事上的首都,洛陽是經濟上的首都。隨著人口的增加,關中的劣勢逐漸暴露了出來,那就是承載力有限,糧食經常不夠吃。

    另外,隨著江南的開發,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長安離著江南太遠了。反而洛陽、開封離著更近,且有便利的漕運。

    從全國各地運糧到大西部的長安,就太遠了。所以,洛陽的地位就凸顯出來。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其終點并不是現在的北京,而是運往洛陽。

    因為長安的糧食不夠吃,便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逢災年,為了解決關中的缺糧危機,皇帝大臣等人要從長安到洛陽就食。

    到了唐朝中期,每每叛軍攻入洛陽,長安便陷入無糧可食的境地。即便是叛軍不進攻長安,長安也撐不下去。

    再到后來,由于藩鎮割據,唐朝失去了對連接黃河與江淮的通濟渠的控制,江南的糧食賦稅不能夠運抵洛陽,大唐的經濟命脈丟失,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到了北宋,人口進一步增長。再往洛陽運糧,又顯得遠了。那么又出來了新的候選,就是位于黃河和汴河交匯處的汴梁(大梁)。

    大梁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當年魏惠王開鑿運河,將大梁環繞,大梁的漕運發達,被稱作四通八達再合適不過了。

    長安不如洛陽,洛陽不如大梁(開封)。貌似這樣。

    北宋沒有定都長安和洛陽,而是定都大梁,改名東京?!?strong>東京華夷臻湊,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天下糧秣所聚”,簡直是好的沒邊了。

    東京汴梁的確牛,雖然沒有東京灣,但是的確發達,也把宋朝的GDP推上了天。

    這樣我們可以總結一下:

    西安在什么時候不如洛陽,洛陽在什么時候不如開封呢?那就是在小冰期的時候,水汽達不到關中,導致關中大旱。

    所以,在元代以前,凡是暖期,水汽充足,關中成為沃野,成就了漢唐盛世;凡是小冰期,關中大旱,長安廢棄不用。

    燕京VS.東京

    東京有個優點,是交通便利;東京有個硬傷,也是交通便利。

    遼國問:汴京交通這么便利,你來我往,我大遼能不能來你這看看花燈?

    為了防范入侵,保衛東京,宋朝下了不少功夫,在汴梁城放了80萬禁軍。放少了不行啊,汴梁隨時可能變涼涼。

    涼涼的時候還是到了。

    金國和宋朝聯手滅掉了遼國。(⊙o⊙)…說錯了,是金國和宋朝結盟,約定聯手滅遼國,金國滅掉了遼國,宋朝打遼國輸了,只能向金國買地皮。

    金國心想,我為什么要給你地皮。

    金國又一想,還有這種弱雞的富家翁呢?為什么不用我的牛刀干掉這個弱雞?

    這時的宋徽宗正在畫他的小雞吃米圖,沒成想金國的騎兵來了。

    由于華北大平原太順了,從燕京打到汴京,分分鐘就到了。汴梁立馬成了變涼。

    1127年,金國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

    建都開封,就是找死??!

    之后,完顏亮將都城遷至燕京,改名中都(今北京)。

    定都北京

    五胡亂華時期,慕容鮮卑趁著中原大亂,從東北入關。之后是高句麗、契丹、女真。

    隨著東北板塊逐漸強大,外部威脅開始向東北偏移,幽州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到了五代時期,后晉沙陀人石敬瑭為了當兒皇帝,把幽云十六州割給了契丹(后來的遼國),華北平原被徹底打開。遼國占燕云十六州,燕京成為遼國的南京。

    再后來,金國滅遼國和北宋,建都燕京,改名中都。北京成長為遼金的國都。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為“大元”?!对贰酚涊d,巴圖南曾進諫忽必烈:“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

    從交通上講:北京西北控制塞外,東北控制關外,向南控制華北平原。無論從哪個方向上,北京都是距離最短的。

    從防守上講:北京周邊有燕山、太行山高山阻隔,東部有渤海,可以稱得上是形勝之地。

    正因為有了這些地利條件,北京的地位逐漸升高,由曾經諸侯國都,逐漸成長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定都北京,是大一統王朝的最優選擇。

    1272年,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

    遷都北京后,江南糧食不用再運往洛陽了。于是,大運河便改道從江南直接到了北京。這也導致了洛陽和西安漕運的沒落。

    另外,漕運雖然便利,但是比起海運來,還是要差的。從元朝時,海運興起,決定了未來的國都是北京或南京。

    北京VS.南京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自南京起家,所以定都南京。但是南京有著很多缺點,定都南京的多是短命王朝。這是為啥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偏安一隅

    南京地處東南,再往南就全是綿延的大山了。在古代南京不是中國的重心,往往成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被滅是遲早的事情。當然朱元璋和北伐軍是例外。

    2.其他板塊的威脅

    南京所處的江南板塊體量太小,需要江淮板塊來拱衛,還受到上游武漢板塊的威脅。在古代,經常發生軍閥從武昌順流而下攻打南京的事。

    武漢板塊對南京板塊的沖擊,導致南朝的政權老是不穩定。

    自從近代,南京受到的威脅不僅僅來自上游的武漢板塊,還來自大海之上。海上勢力輕易便可以沿著長江溯流而上。南京東邊的平原也是無險可守,所以南京離著首都的條件又遠了一步。

    3.沒有馬

    南方不養馬,即便養出來的馬,也是劣馬。北方的戰馬日行百里,機動性和投送能力太強。這便是朱棣用很少的騎兵就能打贏靖難之役的原因。

    1391年,考慮到南京的諸多不利條件,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到長安考察遷都。但朱標剛回來就病逝了,朱元璋沉浸在悲痛中,遷都不了了之。當然此時是小冰期,遷都西安也不現實。

    1402年,朱棣由北平攻入南京,迎來了靖難之役的勝利,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出于正統的考慮,依然定都南京。

    但是朱棣依然心念北平,準備遷都北平。

    經過十余年的準備,遷都工作萬事俱備。1420年,朱棣遷都北平,改名北京。

    1644年,清軍入關,從沈陽遷都北京。

    1927年,國.民政.府出于南方起家的緣故,定都南京。

    1937年,日本進攻南京。從上海到南京,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中國軍民血戰,不敵日寇,南京陷落。

    南京地利方面的劣勢顯現出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候選首都有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北平共11座城市。

    最終,北京被定為新中國的首都。

    建都的幾個條件

    綜合以上的分析,建都的幾個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

    1.易守難攻

    例如,關中、山西,是切切實實的易守難攻。

    其次,是四川盆地、洛陽盆地、南陽盆地。

    再次,是徐州這五省通衢之地、武漢這九省通衢之地,以及一面有山的鄴城、邯鄲、濟南、石家莊、鄭州等地。

    最差,是位于大平原的開封等地。

    2.體量足夠大

    洛陽盆地無論在體量和防守難度上都不如關中,這是洛陽不如長安的另一個因素。

    南京偏安東南,上游的武漢板塊體量足以威脅南京板塊。南京的劣勢比較明顯。

    這里,你可能會說,四川盆地無論體量還是四塞上,都是絕佳的。但是,四川過于封閉了。在古代,當天下大亂時,周邊板塊都在整合,只有四川盆地整合完了出不來。人家都整合成巨無霸了,四川板塊還是那么大,只能被滅了。

    3.交通便利

    這里的交通便利是在易守難攻的前提下的。去掉交通便利且無險可守的鄭州、徐州、武漢、鄴城等地,南京、北京、西安、洛陽、南陽可以入選。而四川盆地太封閉了,可以排除。

    總結

    首都的變遷史是隨著生產力發展而變化的。在古代看似很好的都城,到了近代可能就不再適合作為都城了。而定都北京,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選擇。

    雖然北京遇到了人口超負荷、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大城市病,但是北京仍然是建都的首選。

    相關文章

    黄色免费dvd在线播放_成年免费网站视频黄a_国产精品福利在线入口导航_绿色a片黄色小说网站
    <tbody id="kowwx"></tbody>

    <bdo id="kowwx"><optgroup id="kowwx"></optgroup></bdo>
    <track id="kowwx"></track>
  • <bdo id="kowwx"></bdo>